云资人物:贾培起的“巴斯德之梦”发表时间:2021-12-09 17:31 云资人物:贾培起的“巴斯德之梦” 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了著名的“巴氏灭菌法”,将牛奶、啤酒等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可杀死其中的有害菌种。“巴氏灭菌法”从此开始造福人类。
2006年,贾培起——中国一家科技企业的老总,取得了“一种超高压生物处理设备”发明专利,使用不同的压力阈值,可灭活人体血液中不同的病毒,包括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等。但这项发明至今尚未在大规模救治病患中发挥作用。
两者所采取的升温和加压都是物理学的方法,而病菌和病毒则是两大类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病原体。
贾培起摄于2014年,出访奥克兰
鲜为人知的“奇迹” 今年已七十八岁的贾培起,由于仍在担任其创业企业的董事长,所以人们还称他“贾总”。他头发雪白,双眼闪烁着长年做研发工作打磨出来的睿智之光,而历经人世沧桑的脸上总是带着平静的微笑。
几乎所有人在乍一得知贾总大半生经历时,除了对他住日的“奇迹”惊讶不已,就是对他目前陷入的“难题″感到匪夷所思,但在贾总平静的笑容和同样平静的叙述下,又觉得所有难以理解的事情,在弄清前因后果后,又都是可以理解的。 九年前,也就是2012年,贾总的天津华泰森淼生物工程技术公司,参加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其课题名称既长又拗口——“超高压自体血浆灭活病毒治疗艾滋病研究”,若用简单通俗的一句话说,就是用超高压方法杀死人体血液中的艾滋病毒。
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华泰森淼公司自主研制的超高压治疗设备用于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仅一个疗程(3天),四个病人的病毒载量平均下降95%,其中一人达到痊愈水平。从而,使中国出现了非药物手段治愈艾滋病的世界第一例。
可以想像,时为六十九岁的贾总是多么的欣喜——这种方法无疑将对一直完全靠药物治疗且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治愈率低的艾滋病治疗技术造成不小的冲击。但接下来发生的,却并非贾总所期望的——能顺利地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而是经过多方联系,不断接洽,终于在五年之后,在北京某医院,又进行了一次小型临床治试验,三位艾滋病患者,其中一人痊愈,另两人因处理血量不足,尚待继续治疗。于是,到2017年的这个时候,在世界艾滋病治疗史上,非药物治愈者在中国又出现了第二例。
转眼时间到了今天,2021年,在这个领域,世界仍未突破,中国依然领先,但却仍然停留在小规模临床试验阶段。
这种治疗方法是将病人的血浆抽出来,在体外进行超高压处理,杀灭病原体使其失去活性,无法增殖或复制,同时完整地保留抗原的免疫活性,在体内产生抗体,象疫苗一样发挥免疫作用。
华泰森淼公司的设备可以一边不断地把患者染有病毒的“坏血浆”抽出来,进行超高压处理成无病毒且带有抗原的“好血浆”,与此同时,一边再将“好血浆”不断地回输到患者体内。这就是贾总发明的“压力循环自体血浆净化治疗技术”。
通过临床治疗证明,这种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成本低,没有副作用,没有抗药性,具有广谱性的特点,能对不同类型的病毒、致病菌、癌细胞进行针对性处理。可以说,与目前人们所熟知的,包括艾滋病、乙肝、新冠肺炎以及癌症在内的,这些人类面临的各类顽疾,在药物治疗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周期长、费用高、副作用大、治愈率低,尤其是患者经受的身心痛苦等相比,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超高压治疗至今未取得突破,只有中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科技企业在一直领先?原因即简单又不简单——这是因为华泰森淼公司的超高压治疗设备在功能精准化和体积小型化上具有尚无人能企及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功能精准化能针对不同的病毒采取不同的压力阈值,体积小型化则使得超高压治疗设备可以进入病房,从而使超高压灭活病毒用于临床治疗得以从假想变为现实。
“第二次试验成功完全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实际上这种小人群临床试验已没必要再做下去,必须做的是大型临床试验,但是这种大人群临床试验是非我们自己的能力可以组织的。因此,在今后的五到十年,我们还可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种小型临床试验,其目的除了为了努力促成大型临床试验的早日来临之外,这种重复还可以让我们的治疗技术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接受临床的检验,从而可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让中国的超高压治疗技术,在今后十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我相信大型临床试验之日一定会到来,我对此有着允分的信心!” 十年后的贾总将是八十八岁,在讲刚才这句话时,他虽然还是平静的语气,但双目中却如青年人一般,燃起了激情的火焰。 这个七十八岁的老人是如何走到今天,他为什么将余生的追求寄托于一个“大规模临床试验”?
每当看到贾总眼中的火焰时,那些感到惊讶不已和匪夷所思的人们,就会这样暗自问道。
华泰森淼公司系列化超高压设备
双机联动能量回收超高压自动生产线获2019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保尔·柯察金 --一个遥远的名字
六十年前,那时的贾培起,年方十八岁,正值青春大好年华,就读于著名的天津南开中学高二年级,在与考上国内名牌大学近在咫尺之际,却毅然缀学,投笔从戎,报名参军。原因来自于这所做为"五四″运动发源地之一的南开中学,曾经是青年时代的周恩来、邓颖超等人风华正茂、热血报国,走上革命舞台之地,而贾培起在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历经时代变迁的瑞廷礼堂,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经常放映《牛虻》、《保尔·柯察金》等宣传革命英雄主义的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等红色名著在图书馆炙手可热,争相传阅,苏联革命英雄的形象深深感染着包括贾培起在内的南开学子们。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保尔·柯察金的这段话,让贾培起迫不及待地决定要放弃学业,开启人生新征程,因为循规蹈矩的生活很可能是碌碌无为,而穿上军装之后的自己,既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保家卫国,又锻炼了自己,肯定不会虚度年华。 于是,1961年7月,贾培起带着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一本《解析几何》,乘上新兵列车,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军区野战部队的一名战士。
高中未毕业应该是贾培起人生历程的第一个缺憾,之后在每个人生阶段,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他,似乎是宿命般地与一个个缺憾相伴,就象他现在创造了超高压治疗的奇迹,却不能让奇迹真正在现实中实现一样。 四年军旅生涯,贾培起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却令人难以置信地没有成为党员,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如天方夜谭的两件事情——一是家庭出身不好:父亲是小业主,换个词说,就是现在的个体工商户;二是有“里通外国”嫌疑:上学时和苏联的小朋友通过信,就是被怀疑和国外的“敌人”有联系。一个热血青年,不计较个人利益,投笔从戎报效祖国,而且表现优秀,却不能入党,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1965年贾培起带新兵与战友合影
追求“人生无悔”的贾培起最后转业到天津市内燃机齿轮厂,当了一名车工,似乎被命运开了个大玩笑——高中肄业的普通工人可能从此不得不陷入“碌碌无为”的境地。但,岂不知这恰是他人生第一次巅峰的绝佳起步。
要知道这位南开的优秀生,是带着一本解析几何书入伍的,在部队期间,在不耽误成为五好战士的同时,他自学完了全部高中数理化课程。而到了工厂后,似乎是天公做美,为了做一个优秀的车工,他自然而然地自学完了大学机械专业的全部课程,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同时,他还自学了俄、英、日三门外语。
此后,他从担任车间主任到成为厂技术革新小组组长,从此开始专注研究液压技术,所研制的设备均采用液压传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到四十岁的贾培起不仅成为了天津市液压气动工程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而且在十几年里创了多个第一:
第一次推导出计算液压缸稳定性的新方法,推导出液压缸缓冲器设计的计算方法,填补了工程设计的空白。 第一次让中国研制的齿轮线速度超过国际最高速度值,并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文。 第一次将路甬祥教授(后任中科院院长)从德国留学带回的著名专利“电液比例阀”,设计成为实际应用的液压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使天津市液压研究所获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发明专利。
尤其是在1984年,渤海8号钻井平台发生重大钻井故障,停工一周损失巨大,数十名中外技术人员束手无策,在用直升机火速接来贾培起后,不到一天时间就精准地分析确认机内故障点——减压阀上一个只有一毫米的微孔被油污堵塞,并迅速拆机排除故障。就象当年德国机电专家斯坦门茨用一根粉笔在福特公司电机外壳上画线,精准标明故障发生点的业界传奇一样,贾培起的这段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随着十几篇一流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两本共近百万字的液压技术专著出版,高中未毕业、部队未入党却著作等身的贾培起,机会终于来临,他被破格评定为正高级工程师,成为国内液压传动行业公认的技术专家。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又让所有人惊讶不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到了一九九三年,本来应该“五十而知天命”,安享半生成就的贾培起,却做出了石破天惊之举——他毅然走出体制内的“象牙塔”,义无反顾地自砸“铁饭碗”,居然下海自己开公司了!
不知是因为保尔·柯察金的声音又在他耳边响起,还是因为一九九三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的“下海潮”席卷中华大地,成千上万的“人才”冲出了体制的束缚,追求自己价值的实现。抑或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总而言之,贾培起从此告别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大锅饭,这是否是另一种遗憾?
选择就是放弃,自由就是“枷锁”
就象王石刚下海时卖过饲料,任正非卖过电话机那样,做为液压传动专家的贾培起,在下海创业成为贾总后,一开始也是什么都做过,甚至生产、销售过采暖炉和果汁饮料,当然企业的经营效益也做的相当不错。
就象当兵时还学数理化,当工人时却自学大学课程那样,成为老总的贾培起仍然经常关注最新的前沿科技信息,对自己的老本行——液压技术的发展动态更不例外。
2002年,当贾总看到一篇日本的科技新闻报道时,突然眼前为之一亮——这是因为报道中说:无须加热,在超高压(大于1000大气压)条件下,可以杀灭生物材料和食品中的微生物,同时能够保证其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不被破坏。此时的贾总,眼前出现了一百多年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影子,这种超高压杀灭微生物的方法与"巴氏灭菌法″用加热来杀灭有害菌相比,简直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巴氏灭菌法”可以造福人类,“超高压杀毒法”为什么不能?
贾总立即意识到这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技术创新,当机立断,决定收缩其它业务,集中力量,进行超高压设备的研制技术攻关。
随着新公司的成立,六十岁的贾总似乎又站在他人生第二个巅峰的起点上,但最终结果如何,现在尚不得而知。
“选择就是放弃”——虽然贾总从此开创了中国的超高压生物应用技术这一全新领域,而且此后十几年斩获的三十多项专利使他再次"著作等身″,成为唯一出席国际超高压生物技术学术会议的中国学者;但是,贾总同时也就放弃了其企业在这些年的热点行业里快速发展的大好机会,也就和这个时代的各种"创富神话″擦肩而过。面对每年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一直消耗着以往的积累,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所遭遇的瓶颈,使得人们不由觉得贾总当年因"一念之差″而做出的选择,付出的代价是否太多?
华泰森淼公司出席第六届“高压生物科学技术国际论坛”(慕尼黑)并发表论文
贾培起与大会主席Rudy F.Vogel教授合影。
“我们现在与十九世纪,巴斯德所处的年代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说当时巴斯德的‘科研成果’是可以迅速向应用转化的,无论是‘巴氏灭菌法’当即就用于法国的啤酒业,还是他研制的狂犬病疫苗,很快就给找上门来的病人使用,及时挽救了很多生命,从而使他成了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历史走到了今天,世界各国所有的新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在研发成功后,都要经过严格的、一次又一次的临床试验,这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进步,其原因还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贾总白发下的双眼中,激情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一个新药的临床试验最长可达10年之多,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则有长有短,但关键在于"救命如救火″,重在于第一时间,也就是最早的时间开始临床试验,从小型到大型,在遵守规范、严格达标的前提下,最高效地完成临床试验。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后经不到一年临床试验即迅速投入使用,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是按最长的十年临床试验来算,十年后,这种新药或新型医疗器械就可以救死扶伤,造福人类了。但贾总的超高压治疗,从2012年第一次小型临床试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九年!
所以,当初贾总选择的超高压生物技术领域,看似一片无人区,有着“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广阔自由天地,但实际上他在不懈地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常常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会不会是贾总的又一次人生遗憾?
至于贾总所面临的难题,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合情合理”——当他带着自己如巴斯德那样可以造福人类的“奇迹”,为争取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早日进行,到处奔走,却遭遇很多“事不关己”者的种种冷遇时,人们就明白了他其实是被困于过去旧体制所造成的长期积弊之中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这种体制积弊的改革,虽早己开始,但改革的最后完成,还需假以时日。
在2021年的这个时候,七十八岁的贾培起其实还可以有多种选择,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那难以摆脱的“枷锁”呢?
巴斯德,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在场的人,无不几欲心酸落泪,贾总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而且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切。
从那时起,他就明白,在今后的岁月里,他是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巴斯德之梦”了!
|